帮查询

首页> 佛学大辞典>

原始佛教

佛学大辞典
原始佛教

词:

原始佛教

解释:

又作早期佛教、初期佛教。一般系指相对于后来发展的大乘佛教之初期佛教而言;即自佛陀创立教团弘扬教理开始,至佛陀入灭后一百年(或两百年)之间,教法一味、教团统一,尚未分裂为部派以前之时代。此一时期,教团较为统一,比丘持戒较严,基本上以乞食为生,传播地区主要在印度恒河中游一带。此一时代之经典,含有佛陀教说之最原始型态,为后来之大小乘佛教根本教理之基础。

然‘原始佛教’一词及有关原始佛教之研究,系于近百年以前,西方学者自锡兰语,再由巴利语开始研究以南方佛教为主的巴利圣典,逐渐盛行于英、德、法等国,而于十九世纪末传入日本,并渐及于我国。于此之前,我国与日本之学者既不知有巴利圣典之存在,亦未了解其与汉译佛典历来被习称为‘小乘经’之阿含经相类似。而自隋代智顗大师于‘五时八教’之判教中,将阿含经典判释为教义最浅低之小乘三藏教以来,阿含经之价值乃被历来之学者、宗教家等所忽视。

自原始佛教之研究风潮传入日本与我国后,有关其名称与时代之界说,于学界中产生众说纷纭、莫衷一是之论争。最早,英国佛教学者大卫斯(ThomasWilliamRhysDavids,1843~1922)着EarlyBuddhism一书,日本学者木村泰贤遂于其在大正十三年(1924)所出版有关初期佛教之论著‘原始佛教思想论’中,正式将earlybuddhism一词译为‘原始佛教’。然原始佛教之英文应为primitivebuddhism,仅因primitive一语,除初、早等意之外,亦含有原始、初期未开化等意,易被视为含有贬低价值意味之语意,故西方学者多避免之,而采用earlybuddhism。另一日本学者姊崎正治则力主earlybuddhism若指最早期之佛教(即佛陀及其弟子之时代),则应译为‘根本佛教’,而不宜以‘原始佛教’统称之。其余学者,如我国之印顺、日本之宇井伯寿、赤沼智善、西义雄等,亦持类似看法,将根本佛教、原始佛教、部派佛教,分别予以界说,惟对时间上与内容上之划分略有出入,玆略举之:

(一)以佛陀一代四十九年(或四十五年)之教化活动为‘根本佛教’,系一切佛法之根源;佛陀入灭后至部派对立之时期为‘原始佛教’;大众与上座之根本二部分裂之后即为‘部派佛教’。此系印顺法师、赤沼智善等人之主张。(二)佛陀及其直传弟子(即佛陀入灭后三十年间)之时代为根本佛教;此后至阿育王即位顷、教团分裂为上座部、大众部为止,为原始佛教。此系宇井伯寿之主张。(三)根本佛教系指原始佛教资料之最古层中之世尊教法,原始佛教则指佛弟子及佛陀入灭后至根本分裂以前。此系西义雄之主张。

上述各学者虽主张区别根本佛教、原始佛教之时代,然对研究之资料范围,则一概同意以原始佛教时代所集成之圣典为主,即汉译与巴利文之阿含经典及律藏之重要部分。盖自现存文献而言,于佛陀时代,律部仅有一部分之波罗提木叉而已,其时经部之四阿含(或五部)均未结集。故严格言之,由于根本佛教文献之阙如,若不从原始佛教时代所集成之圣典来探求,则亦无法开启对根本佛教之研究门径。近数十年来,中、日学者多根据巴利、汉译、梵文、藏文等藏经从事此类研究,其中尤以日本学者成果殊多。西方学者则因缺乏汉文阅读能力,多从巴利语经典下手,致使研究结论间有偏颇之处,然彼等所据以治学之方法训练,及批判态度之研究倾向、语言学、考古学、思想史等之辅助学科基础,则为东方学者所亟须普遍效仿者。

无论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教,其教法思想之核心乃缘起学说,此一教法系佛陀本人依据印度奥义书之‘业论’、‘解脱观’之思想,并采用耆那教之众生平等思想,复历经多年的求道证悟所独创者。缘起论包括:(一)三法印(或四法印),(二)十二因缘,(三)四谛,(四)八正道。所有佛教之教法均以缘起论为依准,亦可谓缘起论即佛法之代表,缘起即‘法’之同义词。盖印度自古虽盛行各种哲学思想,然缘起说则为印度哲学所无者,亦为世界其他各种宗教或哲学所无,而为佛教之独特思想;佛教异于其他宗教、哲学之根本特征,亦在于此一缘起论。自佛教逐渐发展之后,任何时代或任何地域之宗派,凡冠有佛教之名者,必以缘起论为其根本教理;反之,若缺乏此一根本教理,则不独失其特征,且因之亦难以‘佛教’之名称谓之。[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(印顺)、原始佛教(水野弘元)、原始佛教圣典の成立史研究(前田惠学)、根本佛教(金冈秀友)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