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查询

首页> 佛学大辞典>

菩提树

佛学大辞典
菩提树

词:

菩提树

解释:

(一)梵语bodhi-druma,bodhi-taru,bodhi-vr!ks!a,或单称bodhi,巴利语bodhi-rukkha。又称觉树、道树、道场树、思惟树、佛树。释尊即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觉。此树原称钵多(梵as/vattha),又作贝多、阿说他、阿沛多,意译为吉祥、元吉。学名Ficusreligiosa。其果实称毕钵罗(梵pippala),故亦称毕钵罗树。属桑科,原产于东印度,为常绿乔木,高达三公尺以上,其叶呈心形而末端尖长,花隐于球形花囊中,花囊熟时呈暗橙色,内藏小果。

佛陀成道地之菩提树历来屡次遭受阿育王、王妃低舍罗絺多、设赏迦王等所砍伐,然仍新芽繁茂。据巴利文大史(Maha^vam!sa,xix)及巴利文菩提树史(Bodhi-vam!sa)记载,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曾持此菩提树枝前往锡兰,植于首都阿■罗城(Anura^dhapura)城南之大眉伽林(Maha^megha)中。其后,于十二世纪回教徒入侵印度时,菩提道场之本树惨遭摧残,遂又从锡兰移枝回菩提道场。又据元亨释书卷二载,南朝刘宋时,中印度僧求那跋陀罗曾携菩提树至中国广州栽植;未久,道邃复将之分植至天台山;宋绍熙元年(1190),日僧荣西再移植其树枝至日本。

诸佛之成道,自度化众生之意义而言,皆为同一化仪,以此之故,过去未来诸佛之证悟成道,皆如同释尊,而各自有其‘菩提树’。经典中即详载有过去七佛之菩提树名,如过去毗婆尸佛之波波罗树(梵pa^t!ali^)、尸弃佛之分陀利树(梵pun!d!ari^ka)、毗舍婆佛之娑罗树(梵sa^la)、拘楼孙佛之尸利沙树(梵s/iri^s!a)、拘那含佛之乌暂婆罗树(梵udumbara)、迦叶佛之尼拘律树(梵nigrodha)、释迦牟尼佛之钵多树,及未来弥勒下生成佛时,其菩提树名为那伽树(梵na^gapus!pa,龙华树)。另如阿■佛国经卷上、无量寿经卷上亦记载阿■、弥陀之净土皆各有道场树。

此外,另有一种乔木之菩提树,学名Tiliamigueliana。属菩提树科,高达十二至十五公尺,其树叶不同于毕钵罗树,末端非尖形,周围呈波状,果实黑色,可作念珠。相传南朝梁时僧智药自天竺移来菩提树,植于粤东,其菩提树子,表面有大圈,其纹如月,细点如星,称为星月菩提,亦可作为数珠。今寺院普遍栽植之菩提树,乃属释尊成道地之毕钵罗树。[长阿含卷一大本经、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、卷四十五、修行本起经卷下、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、毗尼母经卷五、大智度论卷十二、十住毗婆沙论卷三、高僧法显传、法苑珠林卷八,大唐西域记卷八摩揭陀国条、广东新语、粤东笔记]

(二)为创刊于民国四十一年(1952)十二月之佛教月刊。为朱斐所创办。发行地点在台中。乃政府迁台以来,于台湾佛教刊物中,声誉颇著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