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查询

首页> 佛学大辞典>

大乘止观法门

佛学大辞典
大乘止观法门

词:

大乘止观法门

解释:

凡四卷。略称大乘止观。南朝陈代慧思讲述。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。本书系阐述大乘止观之法。以如来藏缘起思想为基础,以心意识中真妄和合之本识为中心体系,此外又阐论染净二性之说;此二体系互为表里,尤以后者富于性恶思想之倾向。

本书共分三科,即略标大纲、广作分别、历事指点,另设五番建立,以明要旨。其中,五番建立之内容为:(一)止观依止,修止观法门者,须先依止一心,即自性清净心(又作真如、佛性、如来藏、法界、法性),此清净心之体状有三种差别。即:(1)此心为第一义谛之真如心,本来即离一切名相。(2)此心虽离一切分别及境界之相,但与彼之诸相法性不一不异。(3)举空与不空二种如来藏义,以广辨真如之义。

(二)止观境界,以真实性、依他性、分别性为大乘止观之所观境。真实性者,即出障真如及佛之净德;依他性者,即在障之真如与染和合而成之阿黎耶识;分别性者,即六、七二识之妄想分别。三性具染净两面功能,故泛通十法界。

(三)止观体状,为修习大乘止观法门之入门步骤。共分二门:(1)就染浊之三性而说,(2)就清净之三性作释。二门之中又各分为三性。止观体状,在说明由三性入三无性之方法,亦即转分别性为无相性,转依他性为无生性,转真实性为无性性。若入三无性,可止行成就,安住常寂之境,复可由止起观,于定之中,兴起三业大用。

(四)止观断得,依三性次第之止观修习,而得各各层次断惑证真之成果。

(五)止观作用,如止行成就,能体证清净心‘理融无二’之实相法性,与一切众生圆同一相之身。若得观行成就,即因净心体显,使法界无碍之三业大用自然生出,一切染净之大能便得兴起。所谓‘历事指点’,即将日常生活、礼佛、饮食、乃至大小便利等活动,悉纳入修行轨迹中,并分止观二门,劝令奉行。

本书系天台教学及性具思想之滥觞,亦为禅宗思想之先锋,是国人所著最早之一部综合性佛学钜着。注释书有了然之宗圆记五卷、智旭之释要四卷、慈山之颂注一卷、清潭之颂讲义一卷等。[天竺别集卷上、佛祖统纪卷二十五、天台宗章疏、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(圣严,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五十八册)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