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查询

首页> 佛学大辞典>

千佛洞

佛学大辞典
千佛洞

词:

千佛洞

解释:

(一)甘肃敦煌县东南有鸣沙山,其麓有三界寺(共三寺,俗称上寺、中寺、下寺)。寺旁石室甚多,旧名莫高窟,俗称千佛洞。相传始建于苻秦建元二年(366),现存最早之洞窟,其开凿年代应为北凉(五世纪初),此后历经北魏、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西夏至元,始终建造不辍,保存至今者总计四九二窟。中有壁画,总面积达四万五千多平方公尺,彩塑达二千四百多尊。全部壁画分为佛经故事与佛像两大类,并绘出耕作、婚丧、医卜等生活情状,反映出中国由五、六世纪至十四世纪之部分社会生活及历代造型艺术之发展情形。

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),拟加修葺,扫除砂砾,发现一室为书库(此室外有复壁,至其倾坏,始知为书库)。内藏书籍、碑版及其他美术品甚富,而佛经尤多,且多为唐人之手写本,盖系西夏兵革时保存于此者。光绪三十三年,英人史坦因(M.AurelStein)至此地搜罗写本、图画、绣品等三十余箱而去,陈列于英国伦敦博物馆。法人伯希和(PaulPelliot)继之,运藏巴黎国家图书馆者至千余卷之多。迨民国十九年(1930),始为我政府所闻,前往搜求,举所剩余物,悉运至京师图书馆,而精好者已丧失殆尽。书库内之书籍、经卷与碑版中,宗教方面有佛教、道教、摩尼教、景教等各教之记载;文字方面,有汉文、法卢文、回鹘文、康居文、

古和阗文、龟兹文、西藏文等。其内容,上自经史正典,下至里巷小说、小曲曲谱之流,无不兼容并蓄,不仅为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之佛教艺术宝库,亦为我国文化之珍贵宝藏。(参阅‘敦煌石窟’4964)

(二)指河北房山县石经山之石经洞,亦称千佛洞。(参阅‘石经’2134)

(三)指龟兹千佛洞。又称克孜尔千佛洞,位于新疆拜城县之东五十公里,即木札特河之北岸,东西绵延二公里,共有石窟三群及二百多座石洞,开凿年代由四世纪迄八、九世纪。此处石窟以长方形洞窟居多,乃仿自印度支提堂而建造。佛像大多为塑造,壁画之色彩十分鲜艳,以粉红、黄、白绿、鲜蓝为主。壁画之内容除以佛教

为主题外,尚掺杂世俗之人物、风俗、装饰、花纹等形态,大多受印度犍陀罗、希腊、波斯萨桑等壁画风格之影响。以佛教为主题之壁画,多以佛传及本生图为重点,如说法图、涅槃图、荼毗图、分舍利图及灯明王本生、舍身饲虎图等,此为龟兹壁画之最大特色。

(四)指吐鲁番之贝沙克鲁克千佛洞。贝沙克鲁克,意为‘具有美丽装饰之房屋’,开凿于流经火焰山山麓之木头沟河西岸断崖上,连同上游之石窟,共有五十七窟。此处石窟大都开凿于九、十世纪,洞窟形式多模仿龟兹之长方洞及方形洞。壁画多半描绘授记之誓愿图,及各种变相图。此外,有以供养者自居之维吾儿贵族、摩尼

教圣者、景教教徒之壁画,内容极富变化,一般通称为回纥样式,深具艺术价值。

(五)指库车附近之库木吐喇千佛洞。与龟兹洞窟同享盛名,约有一百座石窟寺院,其中大部分为开凿于七世纪之方形窟,窟顶饰以库车特有之孔雀羽状圆盖,周围并列置模仿印度三段屈法塑造之菩萨群像。洞中多为中国

样式佛像,衣裳飘扬、姿态自然,充分显出唐画之精湛技巧。壁画之主题,有大画面之经变图,及中国式之山水图等,尤以涅槃洞、飞天洞及金翅鸟洞最具代表性。至于中国式壁画之

制作年代,分别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(727),武宗会昌三年(843)、昭宗乾宁元年(894)。

此外,尚有位于库车东方之辛辛千佛洞,及北方之库兹卡哈千佛洞(约四十窟),其壁画和塑像多为西域及中国样式之风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