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学大辞典
五篇
词:
五篇
解释:
为戒律之大科。又作五犯、五犯聚、五众罪、五种制。即:波罗夷(梵pa^ra^jika)、僧残(梵sam!gha^vas/es!a)、波逸提(梵pa^yattika)、波罗提提舍尼(梵pratides/ani^ya)、突吉罗(梵dus!kr!ta),总括比丘之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。(一)波罗夷,意译为断头,乃戒律中最重之罪,犯者如断头,永远摈弃于僧团之列;即比丘戒中之四波罗夷、比丘尼戒中之八波罗夷。(二)僧残,为次于波罗夷之重罪,犯者如人被他人所残,仅存咽喉,犹有残命,得赖僧众为其行忏悔之法以除其罪;即比丘戒中之十三僧残、比丘尼戒中之十七僧残。(三)波逸提,意译为堕,谓犯者堕于寒热地狱;即比丘戒中之三十舍堕及九十单堕、比丘尼戒中之三十舍堕及百七十八单堕。(四)波罗提提舍尼,意译作向彼悔,犯者须向其他比丘忏悔;即比丘戒中之四提舍尼、比丘尼戒中之八提舍尼。(五)突吉罗,意译为恶作,谓身口二业所犯之过,此戒难持易犯,常须念学;即比丘与比丘尼戒中之二不定、百众学、七灭诤等。
此五篇加上偷兰遮(梵sthu^la^tyaya),称为六聚。偷兰遮,意译作大障善道,即犯波罗夷、僧残而未成就之罪。或更由突吉罗开立恶说而成七聚,即身所作之罪为突吉罗,称为恶作;口所说之罪则称为恶说。依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一之一所载,篇、聚之异,乃取均而名篇,据杂而名聚。一般即以五篇七聚总称戒品。又据翻译名义集所载,以五篇配五刑,五刑即死、流(流放异地)、徒(拘禁犯人之自由,并罚令服役)、杖(以大荆杖决打)、笞(以小杖决打)五种罪刑,依修行人犯戒之轻重,顺次施以刑行。[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、四分律卷五十九、卷六十、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之一、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一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