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查询

首页> 佛学大辞典>

部派佛教

佛学大辞典
部派佛教

词:

部派佛教

解释:

原始佛教分裂而成之各教团派别之总称。(一)部派佛教之成立:据大毗婆沙论、异部宗轮论等载,佛陀入灭后百余年,因大天比丘高唱‘大天五事’,要求教团承认,教团遂首度分裂为反对派之上座部与赞成派之大众部。然据南传佛教史书大史(巴Maha^vam!sa)、岛史(巴Di^pavam!sa)等载,佛灭后百年,古印度东部跋耆族比丘提出十条戒律之新主张(十事),遭教团以耶舍为首之诸长老比丘反对,且召集七百比丘举行结集,宣布十事为非法;同时,主张此十事为正确之比丘亦举行结集。佛教因而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,史称为根本分裂;此后,两部复分裂成二十部(北传分派说)或十八派(南传分派说,即除西山住部、北山住部二部),称为枝末分裂。

据异部宗轮论之记载,部派佛教计二十部,即佛灭后二百年间由大众部分出:(1)一说部,主张世出世法唯一假名,皆无实体。(2)出世部,世间法但有假名,出世间则皆真实。(3)鸡胤部,仅弘扬三藏中之阿毗达磨藏,认为经、律皆佛陀方便之教。未久,分出(4)多闻部,以所闻超过大众部,故称多闻。(5)说假部,主张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分是假。佛灭后二百年末期,一外道比丘舍邪归正,居制多山,大众部僧多居此,因重论大天五事,复以主张不同而分出三部,即(6)制多山部,仍居制多山。(7)西山住部,迁居制多山之西。(8)北山住部,迁居制多山之北。以上,大众部合本末共计九部。

根本二部分裂之后,上座部遂至喜马拉雅山一带,佛灭后三百年间,复分出(1)说一切有部,又称说因部,主张有为、无为一切法皆有实体。(2)雪山部,即原来之上座本部,迁居雪山,故有此称。未久,由说一切有部又分出(3)犊子部,以舍利弗所造‘阿毗达磨’为根本论典,相传部主为犊子后裔。其后,以犊子部内容贫乏,有主张补以经义,以所执不同,犊子部又分为(4)法上部,法上乃部主名。(5)贤胄部,贤阿罗汉之后裔。(6)正量部,主张己说得以刊定甚深法义而了无邪谬。(7)密林山住部,部主住密林之山。同时,说一切有部又分出(8)化地部,佛灭后三百年,有婆罗门名化地,出家得阿罗汉果,弟子相承,称化地部。复由化地部分出(9)法藏部,法藏为目犍连弟子,此部师说总有经、律、阿毗达磨、明咒、菩萨本行事等五藏。佛灭后三百年末,由说一切有部又分出(10)饮光部,又作善岁部,饮光即迦叶波,乃部主之姓。佛灭后四百年初,说一切有部复分出(11)经量部,又作说转部,唯依经为正量,不依律及对法,凡所援据,以经为证。以上,上座部合本末共计十一部。合大众部九部,是为二十部派。

(二)部派佛教之教理:原始佛教之教理,于原始经典(阿含经)中,并无组织、统一。而将原始经典中所载之各个教说,由释尊在世时代至入灭后,加以说明解释、组织整理之学术性研究,称为阿毗达磨研究法。此研究法于后世逐渐发展,至佛教将要分裂成诸部派时,教理解释之不同遂成为部派分裂之原因,故各部派以独自之教理组织及解释,制作独自之教理论书,此即称为‘根本阿毗达磨’之论书。如现存南传佛教(南方上座部)之七论、说一切有部之汉译七论、正量部系之舍利弗阿毗昙论皆属之。然各部派之论书本身即显示教理发展之轨迹。初期之论书仅为原始经典之注释说明及教理之组织整理,故与之关系密切;后期之论书,与原始经典之关系渐次微薄,终至成立原始经典中所无之阿毗达磨独特学说。

初期原始佛教之教理,乃以实践为基础之理论,而与实践无关系之论说则全然不存。此系依照诸法变化法则观察宇宙人生之现象(一般缘起及流转缘起),应用法则以达成理想(还灭缘起)。然部派佛教之后期论书,则采用与实践无关而考察事物有、无、假、实等存在论之论究法,此被认为系受外教之影响;然而于佛教并无如外教所立永远不变之存在实体,而是观察生灭变化之存在现象。于说一切有部,说三世恒有之法体,此亦与外教之实体论相异。盖部派佛教以存在为问题而提出类似有我论之主张,亦即部派佛教以存在论考察一切之存在;依之,将存在中变化之现象立为‘有为法’,无变化之存在立为‘无为法’。然于教理史上,法体恒有之说于大乘佛教中颇受排斥,被认为乃主张法实有之‘有我说’之一种,而提出彻底之无我(空)。

部派佛教时代,诸部派间主张各种教理学说且相互论争。教理上讨论之问题有佛陀论、僧伽论、菩萨论、凡夫论、修道论、禅定论、圣果论、色法论、补特伽罗论等。整理、介绍此等问题之文献,于南传佛教有论事(巴Katha^vatthu)及其注释,北传佛教有汉译之异部宗轮论、大毗婆沙论、俱舍论、顺正理论、成实论,藏译有异部宗轮论、异部宗精释、异部说集等。[大乘玄论卷五、异部宗轮论述记、三论玄义、高僧法显传](参阅‘小乘二十部’928、‘印度佛教’221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