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查询

首页> 佛学大辞典>

石窟

佛学大辞典
石窟

词:

石窟

解释:

又称石窟寺院、石室、窟寺、窟院、窟殿。即将山岳之岩质断崖凿成洞窟,并安置佛像以作为寺院者。其起源甚早,西元前一、二世纪之古代印度即已有之。法显、宋云、玄奘等旅印游记中即有关于开凿石窟寺院之记载,其中且有保存至今者。我国石窟之开凿,依目前所发现者推知,约在前秦建元二年(366),由沙门乐僔于敦煌鸣沙山试凿开始,直至十五世纪,历时千余年而不衰,其分布遍于中国西部、北部,自新疆之高昌、库车、甘肃之敦煌、天水,及南北二石窟,大同之云冈,洛阳之龙门,太原之天龙山,河北河南之响堂山,济南之千佛崖,南京之栖霞山,杭州之飞来洞,以至辽宁之万佛洞等,规模均极宏大;其中,敦煌石窟以壁画名闻中外,云冈、龙门则以石刻着称于世。其他江苏、浙江等地,亦有规模较小之石窟。又在西域、阿富汗之巴米安(Bamian)一带亦有许多开凿于五至八世纪间之石窟,以高五十三公尺与三十五公尺之佛像为主,部分石窟且有残留之壁画。此外,锡兰之狮子山(Si^giriya)系凿于五世纪顷,内有壁画。朝鲜庆州石窟庵,则为新罗时代之建筑,乃积聚石材而建者,其上以土覆之,与上述石窟之性质不同。在日本,则无石窟寺院之建筑。以下简介印度与我国现存之石窟:

在印度,或将石窟作为礼拜堂(梵caitya,支提),或视之为僧院(梵viha^ra,精舍),一般多作礼拜堂之用,并于石窟之前造一普通房屋充作僧房。据传,释尊曾于王舍城东之帝释窟(石室精舍)说法。据玄奘之大唐西域记卷十载,憍萨罗国引正王为龙猛菩萨所建之黑蜂伽蓝,即属石窟式之寺院。印度现存之石窟多散布于西印度。其中,孟买州之婆诃亚(Bha^ja^,位于今孟买东方约八十公里)与贝得萨(Bedsa^,位于婆诃亚南

方约八公里)均凿于西元前一七五年左右,为今日现存诸窟中之最古者。又那西克(Na^sik,位于今孟买东北约一九三公里)、迦利(Ka^rle,在婆诃亚之东约六公里)二窟,皆为西元前后所开凿。以上四窟所保存之雕刻,均极简素,但无佛像。又在笈多王朝(梵Gupta)以后之石窟,有阿旃多(梵Ajanta^,阿阇恩陀)、伊罗拉(Ellora,位于孟买之东北约四百余公里)、巴格赫(梵Ba^gh)、甘赫瑞(梵Ka^n!heri,位于孟买之东北约三十二公里,在Salstte岛上)等,内存许多阿弥陀、观音、多罗之像,阿旃多与巴格赫二石窟且有壁画。其中,阿旃多规模壮大,凡有大小二十九窟,系自西元前二世纪至西元后七世纪数百年间逐次开凿者,以壁画著称于世,为印度美术之精华。伊罗拉则存有大小三十二窟,其第一至第十二窟属于佛教之物,系西元六世纪至八世纪(一说四世纪至七世纪)所开凿。其他,尚有乌代耶耆利(梵Udayagiri)、坎岱耆利(梵Khandagiri)等大小石窟,均安置有塔形或佛像等,并以壁画庄严之。

近代,我国发现一连串之石窟,尤以敦煌千佛洞为世所瞩目,甚受东、西方各有关学者之重视,纷纷从事研究,迄今已有‘敦煌学’之成立。而石窟艺术遂亦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不可或缺之一环,其间蕴藏有丰富之佛教、文学、历史等珍贵之文献史料,在中国学术、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之地位;不但可补上自北魏下至北宋六百年间之文史空白部分,并可校正诸多经典谬误之处。

(一)敦煌千佛洞:清光绪五年(1879),匈牙利地质调查所所长洛克齐(I.deLo/czy)探访敦煌,发现千佛洞壁画,惊为瑰宝,返欧后公诸于世,是为世界学者知有千佛洞壁画之始。时有王道士圆箓,于光绪二十六年(一说二十五年)发现石室藏经,初犹封闭,不敢启视。光绪三十三年,英籍匈牙利人史坦因(A.Stein)闻风而至,贿通王道士,私启石室,择其精要之写经约三千卷,及其他文卷等又三千之数,劫持而去。次年,法国伯希和又劫取五千多种写本,并勘查诸洞,其壁画无法搬运者,则选其精品为之摄影、编号,携之而去。迨政府知而收拾残余时,仅得八、九千余卷,收藏于北京图书馆。其间,尚有美国华尔纳、日本橘瑞超等人,或黏揭壁画,或搜购流落民间者。迄今,敦煌石室藏书及壁画多流入法、英、日、美、德等国博物馆中。

千佛洞,自四世纪凿起,至十四世纪止。又称莫高窟(Dmag-mgo)、千佛岩、雷音寺。位于甘肃敦煌之鸣沙山麓,系沿沙冈峭壁,分上下二列乃至四列开凿而成,计有大小洞窟四百以上,绵亘约一点六公里;可分为中央、南、北三大部分。其中,中央及北部窟数较少,规模较小,无装饰之痕迹,开凿年代亦较晚,今已荒废。北部所存者传已作为僧房之用。南方部分则连绵九三○公尺,其两端各有一大窟,窟前建有殿阁,中间安置高二十四公尺以上之坐佛像。又莫高窟乃开创于前秦建元二年(366),系沙门乐僔首先营建,法良、东阳王继之,后周李广重修之。其后,自北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