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查询

首页> 佛学大辞典>

白云宗

佛学大辞典
白云宗

词:

白云宗

解释:

又称云宗。为华严宗之一派。宋代以后流行于江南一带。北宋徽宗大观(1107~1110)年间,西

京(今洛阳)宝应寺僧清觉(1043~1121)所创;因其居杭州白云庵,取其所居名,故称白云宗。其信徒素食,被称为‘吃菜’之道民,又称白云菜、十地菜。清觉著有证宗论、三教编、十地歌、初学记、正行集等,发挥华严宗教义。本宗系以华严为一代佛教之旨归,立‘十地三乘顿渐二教’之教相为教说。

本宗将修行果位分为十地(十阶),即:(一)须陀洹果,(二)斯陀含果,(三)阿那含果,(四)阿罗汉果,(五)辟支佛果,(六)远行地,(七)不动地,(八)善慧地,(九)法云地,(十)妙觉地。其中,前四地为声闻乘,第五地为缘觉乘,第六至第九为菩萨乘,第十地为佛乘;将第一地与初禅、第二地与二禅、第三地与三禅、第四地与四禅中之十三梵天、第五地与十八梵天、第六至第九之四地与空无边处等四无色相配当,后五地分别与般若、唯识、法华、禅、华严相配当;而认为前九地为渐教,第十地为顿教;第九地与第十地相比较,犹输一等,故称第十地为等觉大乘。以华严为顿教佛乘;贬斥禅宗及法华等为未了之渐教,尤其排斥禅宗。本宗提倡儒释道三教一同之说,重视忠孝慈善之德,宗徒晨夕诵经礼拜,躬耕自活,不事荤酒、不娶妻,宗团之集会皆于夜间举行。

本宗被当代禅徒视为邪党,颇受排斥。清觉因其所著之证宗论被指为忤逆朝政,而于政和六年(1116)谪流广南恩州。至宣和二年(1120)遇赦,次年九月即示寂,世寿七十九。归葬于余杭南山,建白云塔,筑普安院(即后之大普宁寺),门人政布、慧能等弘传所承,仍袭其供养法宝、躬耕自活之风,门徒益众。至南宋宁宗时,有沈智元者,住白云庵,自称道民。嘉泰二年(1202),乞请敕额下赐,孰料有臣僚奏其吃菜事魔,奸民植党,创立私庵,蛊惑愚俗;遂遭下命毁庵,沈智元匿至他处。

南宋亡后,本宗为别于一般佛教僧官,置有白云宗摄所,别置白云宗僧录司,任命南山普宁寺道安为白云宗僧录。至元代,蔚为一大教团。世祖至元十四年(1277),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住持道安等人共募开版大藏经;至元二十七年竣工,即世称之元藏,又称大普宁寺本。元仁宗延祐六年(1319),御史台奏白云宗总摄所所属之蓄发僧不养父母,避役损民。同年十月(一说七年),中书省又奏总摄沈明仁夺民田二万顷,诳诱愚俗十万人,妄受名爵。帝即没收沈明仁之玺书、银印,复其民籍,废总摄所及各所之僧录僧正都纲司,僧悉还俗,禁断其流传。明太祖(1368~1398在位)亦曾明令严禁此宗。溯自元祐八年(1093)清觉开创以来共二百二十七年,白云宗遂绝迹而不存。[释氏稽古略卷四、佛祖统纪卷四十七、卷五十四、元史本纪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七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