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:
解释:
梵语sam!khya^。唯识宗作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,胜论学派以之为二十四德之一。即表示存在之数量。印度将数分为单数(一数)、双数(两数、二数)、复数(多数)三种。从一至无数(梵asam!khya,阿僧祇),通常以如下十进法之五十二种数来表示,即:一、十、百、千、万、洛叉(梵laks!a)、阿底洛沙(梵atilaks!a)、俱胝(梵kot!i)、末陀(梵madhya)、阿由多(梵ayuta)、大阿由多、那由多(梵nayuta)、大那由多、钵罗由多、大钵罗由多、矜羯罗、大矜羯罗、频跋罗、大频跋罗、阿刍婆、大阿刍婆、毗婆诃、大毗婆诃、嗢蹲伽、大嗢蹲伽、婆喝那、大婆喝那、地致婆、大地致婆、醯都、大醯都、羯腊婆、大羯腊婆、印达罗(梵indra)、大印达罗、三磨钵耽、大三磨钵耽、揭底、大揭底、拈筏罗阇、大拈筏罗阇、姥达罗、大姥达罗、跋蓝、大跋蓝、珊若(梵sam!jn~a^)、大珊若、毗步多、大毗步多、跋罗搀、大跋罗搀、阿僧祇等。
阿僧祇又作阿僧祇耶、阿僧企耶、阿僧、僧祇等,译为无数、无央数,即‘无法计数’之意。但由一至阿僧只为止,原有六十个数,后佚失八数,遂成为五十二数。翻译名义大集则加上曾佚失之八数,而为六十数。此外,譬喻极大之数,以微尘数来表示;一以下之分数为极小之数(或作十六分之一),称为歌罗分;最极微小之分数,称为邬波尼杀昙分(梵up=anis!adam,优波尼杀陀分)。
新译华严经卷四十五以一阿僧祇为单位,举有:阿僧祇、无量、无边、无等、不可数、不可称、不可思、不可量、不可说、不可说不可说等十数,此称为十大数。其算法是将阿僧祇乘以阿僧祇,称为阿僧祇转;阿僧祇转再乘以阿僧祇转,则为无量;以下各大数皆以此类推。[瑜伽师地论卷三、卷五十六、显扬圣教论卷一、大乘百法明门论、瑜伽论记卷十五下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