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查询

首页> 佛学大辞典>

弥曼差经

佛学大辞典
弥曼差经

词:

弥曼差经

解释:

梵名Mi^ma^m!sa^-su^=tra。为印度六派哲学弥曼差学派(梵Mi^ma^m!sa^)之根本圣典。传为耆米尼(梵Jaimini)着于西元前二、三世纪间,至二世纪顷,复由后人编纂成十二章六十节二七四二句,分为九一五论题,为六派哲学中分量最大之圣典。主要论述吠陀圣典中之教法(梵dharma)、教令(梵codana^)等,而与雅利安人日常生活密不可分,盖彼等之日常言行举措等皆受此类具有权威性之祭仪所规范。

自形式、性质而言,本经可分为神歌(梵Mantra)与梵书(梵Bra^hm=an!a)两类;自内容而言,则可分成五类,即:(一)仪规(梵vidhi),叙述祭式之规定,篇幅占本典之大部分,包括行祭时之神(因陀罗、阿耆尼等)、供物(酥油、酥粥等)、祭主(家长)、祭事之次第顺序、祭官等之细则。(二)神歌,即赞歌、歌咏、祭词等三种吠陀本集。(三)名称(梵na^ma=dheya),如火祭、新满月祭等各种吠陀典籍中之祭典名称。(四)禁制(梵nis!edha),说明祭式中应禁制之事项。(五)释义(梵arthava^da),解说祭式之由来及其功德。

上述皆为关于祭事之各种记载,其知识来源均属天启性质(圣教量),而并非人生或思想之主要问题,故在哲学价值而言,并无特殊之意义。然全经之中,除去祭式部分,所余对于吠陀绝对性之探讨,则为印度哲学自古以来重要论题之一,亦即声音(梵s/abda)常住或无常之议论。本经主张声音为宇宙实在之存在,一切构成祈祷之语言具有绝对之神秘力量,此即‘声常住论’,此一论点亦与尼夜耶学派(梵Nya^yika)、胜论学派(梵Vais/es!ika)、佛教等教派有所关连。弥曼差派又基于‘声常住说’展开五阶段之研究法,即研究对象、疑点、反对论、反驳定说、余论,从而确立知识探求之基础。就此点而言,于印度哲学中甚具思想史之意义。本经最重要之注释书为萨跋罗斯马米(梵S/abarasva^min)所作之萨跋罗注(梵S/abara-bha^s!ya)。[印度哲学研究卷一(宇井伯寿)、弥曼蹉学派が显示するDharmaの意义(木村日纪)’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