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:
解释:
梵语vijn~apti-ma^trata^。音译毗若底摩呾喇多。识,即心之本体,离识变现之外无任何实在,称为唯识。即认为吾人自己心外之物心诸现象皆由八识自体所变现之主观(见分)与客观(相分),又将所认识对象之相似形状视为心内之影像所映现而认为实在实有,且作为认识对象之物境自体(本质)亦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变生,故唯识以外无其他实在,称为唯识无境,或据万有从识所变之意义,而称为唯识所变。此理论见于成唯识论卷二。可分为:(一)因能变,又作因变、生变;所有之存在皆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变生。(二)果能变,又作果变、缘变;其结果在八识上起主观与客观之区别,而向对象作用。观心觉梦钞卷下分为以下二种道理说明:(一)熏习道理,即生变之义,种子系由自心之作用深植于识中。(二)转变道理,即缘变之义,由识变现见、相二分。
法相宗之根本教义,说唯识之相,以五位百法不离识者,即为总门唯识或不离门唯识;五位之中,心王是识之自相,心所为相应于心王作用之心理活动,色法为识所变现,不相应法为以上三位之分位假立者,无为法为以上四位之实性,依此等理由显示唯识者,称为别门唯识。别门唯识之说系为愚者分别能所而说明,故又称虚妄唯识、不净品唯识、方便唯识。初地以上之菩萨能了悟唯识之理,证得唯识无尘智,而存有真识者,称为真实唯识、净品唯识或正观唯识。成唯识论卷九列举对唯识教理九种疑难(唯识九难)之答释。唯识九难即:唯识所因难、世事乖宗难、圣教相违难、唯识成空难、色相非心难、现量为宗难、梦觉相违难、外取他心难、异境非唯难。
此外,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分类诸经论之唯识说为五种唯识,即:境唯识、教唯识、理唯识、行唯识、果唯识。又该宗之修行有所谓五重唯识观。
华严宗称三界皆是一心所作,列举十重唯识等说明,即:(一)相见俱存唯识,(二)摄相归见唯识,(三)摄数归王唯识,(四)以末归本唯识,(五)摄相归性唯识,(六)转真成事唯识,(七)理事俱融唯识,(八)融事相入唯识,(九)全事相即唯识,(十)帝网无碍唯识。若究其极如帝释宫之网珠(因陀罗网),一中含有一切,一切中各具一切,重重无尽,事事无碍。如以十重唯识配当于五教,则初三为始教说,次四为终教及顿教说,后三为圆教之说。但华严经大疏钞卷三十七,将假说之唯识列为小乘之说。[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五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、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末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