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查询

首页> 佛学大辞典>

印度学

佛学大辞典
印度学

词:

印度学

解释:

(Indologie)综合对于印度文化中之文学、艺术、历史、哲学、语言、考古学、宗教等之研究,统称为印度学。与‘汉学’等同为东方学之一部门。西欧各国对印度文化之探索,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。其后,亦有传教士为传教方便而研究印度文化。然采取客观态度,且较有系统之研究,则在十八世纪之后。时英国为巩固其殖民地之统治权,遂有计划地研究印度文化。此后,各国哲学家、考古学家、语言学者、历史学者等,亦不断从事印度学之研究,并且成绩斐然。

在语言学及佛教研究方面,英国、德国、法国、俄国、印度、荷兰、丹麦、美国、日本等地,出现甚多著名之梵语、巴利语学者,且发展出一门特殊的比较语言学,而藉此比较语言学之研究成果,更推进了佛教研究。十八世纪末,英国学者荷吉森(B.H.Hodgson)、钟士(Jones,William)、柯尔布鲁克(Colebrooke,HenryThomas)等,首先将梵语原典以英语翻译出版。荷吉森搜集甚多梵语佛典,并加以翻译、研究,导致西欧诸国之佛教研究盛行。钟士于加尔各答创设亚细亚协会,并于一八七八年演讲中指出梵语和希腊语、拉丁语有颇多类似之处,因此造成英、德、法国及欧洲各地研究梵语之风潮。柯尔布鲁克亦著论场(MiscellaneousEssays)三卷。大卫斯(RhysDavids)于伦敦设立巴利语圣典协会,将巴利三藏以罗马字刊行,并出版巴利语英语辞典。此外,亦有将巴利三藏译为英、法、德、俄文本刊行者。

德国柏林大学教授韦伯(Weber,AlbrechtFriedrich)编集之印度研究(IndischeStudien)十八卷,成为研究耆那教之先驱。格拉斯纳普(HelmuthvonGlasenapp)及苏伯林(WaltherSchubring)等人继之推展研究。英籍德国学穆勒(Mu|ller,FriedrichMax)注释梨俱吠陀原典,开创了比较宗教学;并监修编译东方圣典(SacredBooksoftheEast)五十一卷。佛学研究著名学者奥登柏格(OldenbergHermann)大量整理出版巴利文经典,并与赫列布南特(Hillebrandt,Alfred)等人共同推进吠陀之研究。

法国之语言学者布诺夫(Burnouf,Euge/ne)对于梵语佛教原典之研究,贡献颇钜,著有印度佛教史序说(Introductional'histoireduBouddhismeIndien),并与德国学者拉森(Lassen,Christian)共着巴利语论(EssaisurlePali),此外又与布特宁格(Bo%htlingk,OttoVon)共同完成庞大的梵语辞典。佛教学者斯纳尔(Senart,E/mileCharlesMarie)精通梵语、巴利语,校订出版‘大事’(梵Maha^vastu)三卷,著有佛陀传论(Essaisurlale/gendeduBuddha),及诸多论文,对阿育王碑文之研究提供莫大助力。莱维(Le/vi,Sylvain)致力于汉译佛典、梵、藏原典之比较研究,与日本高楠顺次郎共同监修佛教辞典‘法宝义林’(Hobogirin),另有诸多著作。图吉(GuiseppeTucci)着印度与西藏(Indo-TibeticaIV)一书,为研究大乘图像之重要文献。

苏俄佛教学者斯彻巴斯基(TheodorStcherbatsky)精通梵、藏及欧洲十余种语言,尤其精通佛教因明,著有佛教之涅槃概念(TheConceptionofBuddhistNirvana)、佛教论理(BuddhistLogic)等。此外,印度佛教之研究不限于印度语,并及于汉译及西藏语佛典,印度学者干德拉达斯(SaratChandraDas)著有藏英辞典(ATibetan-EnglishDictionary)。另有巴达卡(R.G.Bhandarkar)及萨斯特立(Haraprasa^daSa^stri^)亦精研印度学。在荷兰,有佛教梵语学者克恩(Hendrikkern),丹麦有豪斯贝尔(MichaelViggoFausbo|ll),美国则有慧特尼(WilliamCollinsWhitney;1841~1904)、霍金斯(EdwardWashburnHopkins)。日本方面,南条文雄着大明三藏圣教目录,高楠顺次郎着佛教哲学精义(TheEssentialsofBuddhistPhilosophy),另有宫本正尊、宇井伯寿、中村元等,皆致力于印度学及佛学之推进。

十九世纪末,中亚细亚之探险,开拓了印度学之新领域,俄、英、德、法、瑞典、日本等国学者,纷纷前往。如俄国奥登保(Ol'denburg)、英国史坦因(M.A.Stein)、鲁道夫霍诺尔(RudolfHoernle)、德国葛伦维德(AlbertGru|nwedel)、陆库克(VonLeCoq)、法国伯希和(PaulPelliot)、日本大谷光瑞、瑞典赫定(SvenHedin)等,皆搜集大量佛教原典或抄本,分别以梵文、和阗文(Khotanese)、维吾儿文(Uigur)、西藏文及汉文等写成。目前,诸多抄本大多收藏于各国图书馆、博物馆。德国学者欧福瑞(TheodorAufrecht)根据各地收藏之梵文抄本,著有梵语抄本文献目录(CatalogueofSanskritManuscripts)。

在印度哲学研究方面,印度学者杜意圣(Deussen,Paul)着印度哲学概论(OutlineofIndianphilosophy)等。德国学者哥尔比(Ri^chardVonGarbe),对于吠陀、印度正统六派哲学、佛教,造诣颇深,著有数论哲学(DieSa^n%khyaPhilosophie)、数论与瑜伽(Sa^n%khyaundYoga)等。

在印度文学方面,著名者有印度学者宾菲(TheodorBenfey)及贺特(JohannesHertel)。奥地利学者温特尔尼玆(MorizWinternitz)着印度文学史(HistoryofIndiaLiterature),为重要之研究资料。

关于印度历史,雷普森(EdwardJamesRapson)編著剑桥印度史六卷。威克拿格(WilhelmWackernagel)、布勒(GeorgBu|hler)等,共同出版GrundrissIndo-ArischenPhilologieundAltertumskunde三十八卷,皆为重要著作。又印度碑铭学、美术、考古学方面,著名学者有普林西普(JamesPrinsep)、哈钦(J.Hackin)、马许尔(JohnMarshal)等。

历来关于印度学方面之丛书,有印度文库(BibliothecaIndica)、佛教文库(BibliothecaBuddhica),及TrivandrumSanskritSeries,Chowkhamba^Skt.S.,BombaySkt.andPrakritS.,Gaekwads/OrientalS.,AnandasraSkt.Series,HarvardOrientalSeries,OrientalTranslationFund,Ma^nikacandraDigambaraJainaGranthama^la^,Sana^tana-Jaina-Granthama^la^等。

印度学之研究虽仅历时一世纪,已有卓著之成效,但尚待开拓之处依然不少。又于印度学中,有关佛学之研究中心,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,已渐从欧洲移往印度、锡兰、日本诸国,且成绩斐然。如印度之泰戈尔(Tagore)于圣尼肯登(Sa^ntinike/tan)所创设之Vishwa-Bha^ra^ti大学,通称国际大学,后改国立大学,盛行梵汉对照之研究。国立德里大学设立佛学系。比哈省政府设立巴利佛学院,并发掘佛教遗迹,如印度考古局于案陀罗省(梵Andhra)发掘龙树城(梵Nagarjunakonda)。阿拉哈巴大学古史系发掘憍赏弥(梵Kausa^mbi)遗址。锡兰亦致力于重建佛教,达摩波罗(梵Dharmapa^la^)于一八九一年创立摩诃菩提会(MahaBodhiSociety),并于世界各地设立分会。锡兰大学文学院院长马拉拉斯莱伽(G.P.Malalasekera)任主编,重刊巴利藏经。日本于百年以来即为国际佛学重镇,除立正、驹泽、大谷、佛教、龙谷等二十余所专门佛教大学外,一般公私立大学,如京都大学亦设立宗教研究室,东京大学设有印度哲学科,所研究之范围,亦从传统佛学而逐渐扩及印度学各科门。又缅甸、泰国、高棉、越南等国,对印度学之弘扬,亦不遗余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