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:
解释:
(一)位于山西五台山。建于北魏孝文帝,历史悠久,世称‘先有佛光,后有五台。’中唐时,该寺规模宏伟,彩塑精妙,闻名于世。至武宗诏令毁佛,寺内一座三层七间,高三十点四公尺之弥勒大阁被毁。唐大中十一年(857),愿城和尚重振佛光寺,弟子宁公遇出资重建正殿,大量采用月梁形式之斗栱结构。殿身宽七间、深四间,单檐庑殿顶,位居最后,称东大殿,冠于全寺,系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之最古者。殿内有唐代彩塑佛菩萨像三十五尊,及愿城、宁公遇真容塑像、墨书题记等。配殿文殊殿建于金朝天会十五年(1137),亦是不可多得之古建筑。正殿外有雕刻精美之石幢一座,上刻‘唐大中十一年’数字。其他尚有精美石雕、墓塔、石经幢等珍贵文物。殿内佛像为唐代作品,虽经历代修饰,色泽已非原来面目,然造型仍保存唐代风格,可与敦煌之唐代塑像媲美。此寺长期隐没无闻,民国二十六年(1937)为建筑学家梁思成(1901~1972)所发现。该寺东大殿与唐代鉴真于日本奈良所建之唐招提寺金堂,建筑结构与风格颇相类似。
(二)位于安徽潜山县西北天柱山。又称马祖庵。为唐代禅门高僧马祖道一修行之所。明万历年间,神宗赐名‘佛光禅寺’。清咸丰时圮毁,同治年间重修。寺由群山环抱,绿竹掩映,石桥流水,雅丽非常。附近有马祖洞,为马祖静修之所。
(三)位于台湾南投埔里观音山。乐果法师创建于民国五十八年(1969),首建观音殿。寺地乃王连科居士所布施。翌年元月自香港请来丈六金身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圣像,安奉于观音殿中。六十八年二月乐老示寂于香港,信众发心创建舍利塔,迎奉其舍利。塔共三层,全部为大理石构造,于七十年二月落成。是年冬重建观音殿。翌年九月举行落成及佛像开光法会。
(四)日本真宗佛光寺派之本山。位于京都市下京区高仓通新开町。号涩谷山。建历二年(1212)由亲鸾开创,建保六年(1218)顺德天皇敕赐‘兴隆正法寺’之号,数传至七世了源时,寺基迁徙至洛东竹中庄涩谷。嘉历二年(1327)供奉之本尊阿弥陀佛放光,奇瑞照凤阙,醍醐天皇遂敕改今名,宗风大振。寺域凡四千余坪,有支院明显寺、照流寺、米兰院、大善院、长性院、久远院、昌藏院、教音院、高林庵、西德寺、大行寺、常行寺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