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:
解释:
指与佛教有关之典籍。又作佛典、内典、妙典。反之,佛教以外之典籍称外典、世典、外道书、外俗书。妙典系尊称,尤指一宗所依之经论。随着佛教史之展开与传播地域之扩展,佛书渐次扩大其内容。通常指所有有关佛陀教说之经论典籍,广义之佛书则包括经、律、论三藏及其注疏、各宗之典籍、史传类、大藏经目录、辞汇、行事、寺志及地志等,乃至于依据佛教所写之故事、小说、戏曲、随笔、歌谣等之佛教文学。故知佛书一语涵盖极广,然严格言之,应以大藏经圣典为中心,即以经、律、论三藏为主干之印度佛教圣典,及我国、日本所撰述而次第增广之一切经。
若以经典流传之地域别之,则北传方面,自印度经由西域,或经南海而传入我国、朝鲜、日本,或自印度传至西藏、蒙古;南传方面,则自印度传至锡兰、缅甸、暹罗(泰国)、柬埔寨(高棉)等东南亚诸国。由于地域之不同,遂形成各自独特的佛教思想与文化。又因各种语言文字之翻译流传,及历代祖师之种种著作,佛教典籍因而内容分歧、数量庞大。被收入大藏经中之佛典各有其特色,其中传承于我国、日本之汉文佛典,其质、量最大。其次,能与之抗衡者为流传于西藏、蒙古之藏译佛典及喇嘛教圣典。锡兰、缅甸、泰国、高棉等地所传承之巴利语三藏,则具有圣典之一贯性与纯粹性。至于梵语佛典,其量远不及前三者(汉藏、藏文佛典、巴利藏),然因收入大乘经典及各种重要论书,故对佛教研究甚为重要。梵语佛典主要自尼泊尔传来,其他从喀什米尔、西藏之古僧院、古塔,及西域发掘之窟院中所发现者亦不少。
据传,佛陀入灭后,以摩诃迦叶为首之五百弟子,于王舍城召开第一次经典结集,编纂佛陀之言教。此次结集恐系聚集多数佛弟子合诵佛陀之圣句,而非在此时成立圣典。据现存资料推定,在阿育王时代,即有圣典之单行本出现。杂阿含经卷四十九中记载牟尼偈(梵Muniga^tha^)之名,又阿育王碑文中亦发现牟尼偈之文,由此可见西元前三世纪已有单行本存在。然其时非以编纂经典为目的,乃为便于讽诵佛语之故。此由西晋白法祖所译之佛般泥洹经所载,及阿含经中随处有佛弟子晨朝诵经之记录可以得知。今日所谓之巴利语三藏乃后世所编纂者。经、律、论三藏成立以前,曾将佛典分为九分教、十二分教。
三藏之中,律藏成立最早,时代约在阿育王之时,其次为经藏。从第一次结集至部派佛教时代之间,分成四阶段,随后次第附加,以至于现存之型式。论藏为三者中成立最晚者,此因部派佛教时代盛行对佛陀教说之研究,致力于说明、注释、整理分类、除去教说中相互之矛盾,由此遂产生诸种论书。
早期佛教并无记录之经典,虽称结集,然不用笔录,仅合诵而择其义而已。此因当时之印度认为笔写有渎经典之神圣,故以口授相传。至阿育王时代渐次出现笔录之佛典。现今之佛典,从语文之流传上可分为:
(一)巴利文佛典:为南方各地区所传持之佛教圣典,有经、律、论三藏及藏外典籍。三藏之中,经藏称为尼柯耶(部),相当于汉译之阿含,共有五部,即长部、中部、相应部、增支部、小部。律藏分为经分别、犍度部、附录三部,为研究原始佛教教团之重要资料。论藏有法聚论等七论。藏外典籍大凡可分三期:第一期有指导论(Nettipakaran!a)、藏释(Pet!akopadesa)、弥兰王问经(Milindapan~ha^)、岛史(Di^pavam!sa)等。其中弥兰王问经为说明印度与希腊文化交流情形之典籍,极为重要。第二期有三藏注释书(At!t!hakatha^)与大史(Maha^vam!sa)。第三期有三藏注释书之注及小史(Cu^l!avam!sa)等。此外尚有文典、辞典、史书、教理史等大量文献。
(二)梵文佛典:贵霜王朝之迦腻色迦王于喀什米尔召开第四次结集之际,决定其后以梵语为圣典语。初期之梵语佛典并非采用古典梵语,乃是用佛典特有之佛教混淆梵语。佛教徒以古典梵语著作或始于笈多王朝,即四至五世纪以后。梵语佛典大多属于大乘,极少数为小乘,不若巴利语佛典之系统化,内容亦无秩序而多歧异,大部分在十九世纪初以后才由西欧探险家所发现。
日本学者山田龙城将各种梵语佛典分类为:(1)原始─阿含类、毗奈耶(律)类、譬喻文学、佛传文学、赞佛文学。(2)大乘─般若经类、华严经类、法华经类、涅槃经类、宝积经类、大集经类、诸经集类。(3)诸论─毗昙类、中观论书、瑜伽诸论、后期诸论。(4)秘密─所作经疏、行瑜伽类、无上瑜伽、秘密拾遗。其中,阿含类仅残留断片,毗奈耶类近年来次第刊行戒本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所传之律典,这些律典与佛传、譬喻文学有密切关系。名之为阿波陀那(Avada^na)的譬喻文学,系由印度通俗文学中寻求主题,再穿插佛教教理,以教化民众为目的之佛教文学。其梵文写本之数量仅次于秘密部,内容亦极重要;譬喻百集(Avada^nas/ataka,汉译撰集百缘经)、天譬喻(Divya^vada^na)、宝鬘譬喻(Ratnama^la^vada^na)为其主要者。佛传文学有大事(Maha^vastu)、方广大庄严经(Lalitavistara)、马鸣之佛所行赞(Buddhacarita)等。赞佛文学有马鸣所作歌咏难陀出家与成就之孙陀罗难陀诗(Saundarananda-Ka^vya)、摩咥里制吒(Ma^tr!cet!a)之四百赞,及克歇门德拉(Ks!emendra)之作品等。
大乘经典有十万颂般若、二万五千颂般若、八千颂般若、金刚般若、七百颂般若、十地经、入法界品、法华经、极乐庄严(无量寿经、阿弥陀经)、普明菩萨会、悲华经、金光明经、月灯三昧经、入楞伽经等。另有大般涅槃经、大集经等诸种之断片等。诸论有俱舍论,龙树之中论、回诤论、宝行王正论,及提婆之四百观论等之中观论书。瑜伽论书有瑜伽师地论、大乘庄严经论、中边分别论、现观庄严论、究竟一乘宝性论、唯识二十颂、唯识三十颂等。后期论书有月称之中论注净明句、寂天之大乘集菩萨学论、入菩提行经、寂护之摄真实论、法称之量评释、正理一滴等。属秘密部之梵文写本现存三百多部,包括各种陀罗尼、仪轨、成就法、怛特罗等。
(三)西域佛典: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之际,途经西域、中亚等地,遂有下列各种语言所写经典之流传,即:和阗语、龟兹语、回鹘语、吐火罗语(Tukha^ra)、粟特语(Sogdh)等,此等经典直至二十世纪才被探险家发现,其现存者皆为断片,翻译及书写年代均很早,为研究佛典、佛典史之重要资料。
(四)西藏、蒙古文佛典:藏语佛典包括大藏经及藏外文献,前者大多译自梵语佛典。西藏大藏经分成甘珠尔(Bkah!-h!gyur)与丹珠尔(Bstan-h!gyur)两部分,前者为经部与律部,后者为论部与经律之注疏、赞歌、仪轨,及与历史、论理、语言、医学、工艺等有关之著作。藏外文献有喇嘛教之新旧诸宗派圣典,及喇嘛传记、寺志、史书、文法书、历法书、医学书、赞歌、仪轨、誓愿文、信等。
蒙古民族自十三世纪信仰佛教以来,除由藏文大藏经翻译成蒙古语大藏经之外,用蒙古语所著作之书、注释书等,数量亦很庞大。
(五)汉文佛典:分为印度传来的佛典之汉译及我国所撰述者二种。前者之原本除梵语佛典外,另有西域等地之方言及混淆俗语之典籍。后者为经律论之注释书、讲义书,及我国祖师之撰述,与对此等之注释书及研究书等。其数量随时代而增加,为其他佛书所不能比拟者。大正新修大藏经所收录之印度撰述与中国撰述两部分,印度撰述部分包括阿含、本缘、般若、法华、华严、宝积、涅槃、大集、经集、密教、律、释经论、毗昙、中观、瑜伽、论集等十六部分;中国撰述部分则分为经疏、律疏、论疏、诸宗、史传、事汇、外教、目录等(史传、外教两部包含若干印度撰述,目录部则包含部分日本撰述),总计二二三六部,九○○六卷。我国祖师撰述之典籍中,最具代表性或对后世影响较大者,经疏有僧肇之注维摩经十卷、智顗之法华玄义、法华文句各二十卷、法藏之华严探玄记二十卷、一行之大日经疏二十卷、善导之观经疏四卷等,律疏有道宣之四分律行事钞十二卷等,论疏有普光之俱舍论记三十卷、法宝之俱舍论疏三十卷、吉藏之中观论疏二十卷、窥基之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、法藏之起信论义记五卷等。其次,有关各宗特色者为僧肇之肇论一卷、慧远之大乘义章二十六卷、吉藏之三论玄义一卷、大乘玄论五卷、窥基之大乘法苑义林章七卷、法藏之华严五教章四卷、宗密之原人论一卷、智顗之摩诃止观二十卷、道绰之安乐集二卷、德辉重编之敕修百丈清规十卷,及宋代禅僧之各种语录等。
史传部自印度翻译者有异部宗轮论,为部派历史、教义之概说,其他如阿育王、龙树、马鸣、提婆、世亲之各传记等。我国所撰述者为梁代慧皎之高僧传十四卷及唐、宋、明各代之高僧传及高僧之别传、往生传、寺志、地志之类,法显传、西域记等。齐梁以后,抄写大藏经要旨之风盛行,现存者有梁代宝唱等之经律异相五十卷、唐代道世之法苑珠林一百卷、诸经要集二十卷等。又入藏诸经之解题有宋代惟白之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八卷。为研究大藏经而作之音义有唐代玄应之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、唐代慧琳之一切经音义一百卷等。此外,有关解说梵语字义者有宋代法云之翻译名义集七卷,有关大藏经名数事项之编集者有明代寂照之大藏经法数七十卷等。外教部中则有真谛所译之金七十论三卷,系数论学派之论书;玄奘所译之胜宗十句义论一卷,系属胜论学派之论数;此外,尚有道教之老子化胡经等。
(六)日本之佛典:可大别为五种:(1)有关经律论之注释。(2)各宗派之典籍。(3)史传、目录等。(4)法语、御词、闻书、语录等宣扬宗义信仰之文书。(5)用于教化民众之唱导、赞歌、和赞、讲式及通俗文学等。其中,较具日本佛教特色之代表作为圣德太子之三经义疏、最澄之守护国界章九卷及显戒论三卷、空海之十住心论十卷、即身成佛义一卷及辨显密二教论二卷、淳和天皇敕撰之天长六本宗书、源为宪之三宝绘词三卷、源信之往生要集三卷、庆滋保胤之日本往生传一卷、源空之选择本愿念佛集一卷、高辨之摧邪轮三卷、荣西之兴禅护国论三卷、道元之正法眼藏九十五卷、莹山之莹山清规二卷、亲鸾之教行信证六卷、唯圆编之叹异抄一卷、日莲之立正安国论一卷、凝然之八宗纲要二卷、师炼之元亨释书三十卷、莲如上人御文五卷、师蛮之本朝高僧传七十五卷、良遍之观心觉梦钞三卷、白隐之夜船闲话一卷等。又属于说话集者有西行之撰集抄九卷、鸭长明之发心集三卷、住信之私聚百因缘集六卷、无住之沙石集十卷等,皆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六卷以下,或大日本佛教全书一百五十卷中,及各宗派圣典全书之中。另有昭和七年(1932)小野玄妙所编佛书解说大辞典,其书网罗和语、汉语佛书共六万五千五百余部,共分:(1)藏经,(2)全书,(3)古写本、古刊本之单行本,(4)现在之单行本,(5)古逸书类。又自大正六年(1917),日本陆续有国译大藏经三十卷、国译大藏经四十八卷、国译一切经一五六卷、国译禅学大成二十五卷等,以和文翻译大部汉文经典之佛书问世。此外,昭和十年至十六年所刊之南传大藏经七十卷为巴利语三藏之全译。又各宗派所出版之全书亦为日本佛书近数十年来之特色,有天台宗全书二十五卷、真言宗全书四十二卷、净土宗全书二十卷、真宗大系三十七卷、日莲宗全书二十六卷等。(参阅‘大藏经’893、‘中文大藏经’1001、‘西藏大藏经’2588、‘南传大藏经’3748、‘南传佛教’375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