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查询

首页> 佛学大辞典>

五乘

佛学大辞典
五乘

词:

五乘

解释:

乘,梵语ya^na。指道、船、车,即运载之义。为教化众生而将之运载至理想世界之五种法门,称为五乘。(一)通常指:(一)人乘(梵manus!ya-ya^na),人以三归五戒为乘,运出三涂四趣而生于人道。(二)天乘(梵deva-ya^na),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为乘,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而达天界。(三)声闻乘(梵s/ra^vaka-ya^na),即以四谛法门为乘,运载众生越于三界,至有余涅槃而成阿罗汉。(四)缘觉乘(梵pratyeka-buddha-ya^na),即以十二因缘法门为乘,运载众生越于三界,至无余涅槃而成辟支佛。(五)菩萨乘(梵bodhisattva-ya^na),即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,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,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。[盂兰盆经疏卷上、法华玄论卷七]

(二)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所举之五乘为:(一)天乘,即以十善法运载众生,使其得以生于欲界天。(二)梵乘(梵brahma-ya^na),即以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运载众生出生死海,生于色界、无色界。(三)声闻乘,即以生灭四谛之法运载众生出离三界。(四)缘觉乘,即以生灭无生之十二因缘法运载众生出离三界。(五)诸佛如来乘(梵buddha-ya^na),即以事理之六度、次第之三观等诸法运载众生同至涅槃彼岸。[入楞伽经卷四、楞伽经义疏卷二下、华严五教章卷一]

(三)华严宗所揭示之五乘为:(一)一乘(梵eka-ya^na),即以一乘实相之法为乘,至涅槃彼岸。(二)菩萨乘,即以六度万行为乘,出离三界。(三)缘觉乘,即以十二因缘为乘,越出三界。(四)声闻乘,即以四谛法为乘,超出三界。(五)小乘(梵hi^na-ya^na),即人天乘。以五戒十善为乘,出离四趣。[华严五教章卷一、华严五教章义苑疏卷一、华严五教章匡真钞卷二]

(四)据称赞大乘功德经载,佛以随类音而为有情类说五乘法。此五乘指:(一)声闻乘,(二)独觉乘,(三)无上乘(梵an-uttara-ya^na),(四)种种乘(梵na^na^-ya^na),(五)人天乘(梵deva-manus!ya-ya^na)。

(五)真言宗以五大配于五乘,此五乘皆为毗卢遮那(大日如来)法身中之自体,故别立五乘成佛。即:(一)人乘,即地大。以人皆住于地之故。(二)天乘,即水大。水以鍐为种子,鍐,离言说之义。水从方圆之器自在而转,与天自在之义相应和。(三)声闻乘,即火大。以声闻自心发火,而灰身灭智之故。火大之种子为啰,啰为语菩萨之种子,声闻依言教而得度,故配于火大。(四)缘觉乘,即风大。风大之种子为诃,诃,因缘之义。缘觉观十二因缘,故二者之义相应。又缘觉之开悟以观缘起无常之理而证悟,如由风缘而观飞花落叶,遂体悟花叶毕竟随风飘零之无常,故以缘觉配于风大。(五)菩萨乘,即空大。因菩萨以二空为观之故。[秘藏记卷末、秘藏记钞卷十]

(六)净土宗则认为人、天、声闻、缘觉、菩萨等五乘,皆得蒙受阿弥陀佛广大之愿力,而往生净土,称为五乘齐入。

(七)又天台宗将声闻、缘觉二乘合并为一,再加佛乘,则亦为五乘。

总之,教导、运载众生生于人、天乘之世间法门,称为世间乘;教导、运载众生生于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乘,以超越生死迷界之法门,称为出世间乘。

五乘之外,另有所谓四乘之说,系指:(一)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等四乘。(二)人天乘、小乘、三乘、一乘等四乘。(三)人天、声闻、缘觉、菩萨等四乘。(四)人乘、天乘、声闻乘、缘觉乘等四乘。依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四乘所说之观法,其智慧有所分别,故有下观智、中观智、上观智、上上观智(四乘观智)之别。